刘兴亮|老乡于成龙的家国情怀

刘兴亮   2023-07-27 19:49:53

01

最近回老家做报告,顺便参观了清初官员于成龙故居,想起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古人将「梅、兰、竹、菊」称作四君子,以其品性纯良,卓然自立为精神楷模。我觉得于成龙适与梅花为伍,为官正气,一生清廉,可谓清气满乾坤,傲骨凌寒霜。

他的经历很能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一时做好一件事易,一地做好一件事易,难的是一生坚持不辍,秉持原则,奉公守法,德被乡梓。

02

1617年9月26日,于成龙生于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祖籍今吕梁市柳林县于家沟),屡试不第,躬耕读书。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是山区,明末清初战乱刚刚停息,家园毁坏,生产凋零。

于成龙到任后,积极组织社会建设,减轻民赋,加强法治,重视教育,爱民如子,当地生活生产迅速恢复,被总督卢兴祖等荐为「卓异」——类似于今天的全国劳动模范。

康熙六年迁升为四川合州知州,有了一定的社会治理经验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大展拳脚,把一方社会建设的井井有条。随后他历任湖北黄冈同知、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在位期间纠偏补敝,体恤乡民,深受爱戴。

康熙二十年,于成龙入朝面圣,被褒为「清官第一」,随后迁任两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其地位越高,则愈加克己奉公,日以粗茶淡饭自给,在其引领下一时间社会风气大变,清风正气大行。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在两江任上去世。在其死后,官署中的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发现他身边不过一身衣裳,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众得知于成龙去世,街巷间恸哭声不绝于耳。康熙皇帝评价:「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其人为官不仅清廉,而且刚直不阿,为当时所罕见。康熙亲撰亲书碑文,称他为人臣之标准,谥号「清端」,(清廉的首端)。乾隆赞誉于成龙「清风是式」(清廉的模式)。

于成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古代官吏。

03

受父兄的影响,我自幼对于成龙这个老乡的事迹滚瓜烂熟。

于成龙生活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剧变后的艰难建设时期。满清入关,神州板荡,改朝换代,社会急需重新建设,于成龙适时而出(他并非进士出身),从县令起步,因其忧患意识、治理能力和思想品德,从底层官僚一路迁升为封疆大吏。

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出身卑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个人成就,其仰仗的是修身、治学的自我约束,兼济天下的政治胸怀,忠君爱国的道德操守,为民请命的工作使命。

这些情怀和操守,放在今天仍不过时。

04

故此,此次回乡,看到于成龙故居旁边还建有「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真可谓恰如其分。

廉政建设是政治治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古人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再清洁的个人品性,在贿赂风行的官场都很难洁身自保,出淤泥而不染的个体可谓凤毛麟角。教化不足会让人自私自利以身试法;惩治过严又可能导致官吏谨小慎微无所作为。

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等不良行为带来的吏治腐败,是中国历代官场的顽疾。弘扬典型人物,树立学习榜样,提倡廉洁作风,既是历史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社会工作重点。

来堡村不仅培养了清代历史上的「天下第一廉吏」,也为后世树立了做官的榜样,更为今天的廉政教育提供了最合适的场所。

吕梁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遍布古代村落,地方文化因其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而未被现代化的进程所切断,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心理结构仍然遵循着传统。

独特的地理地貌、传统的民居建筑、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安土重迁的民众心理,使这一方水土更加纯净。

到这里来呼吸新鲜的空气,仰望蔚蓝的天空,品尝碗团、炸糕、烙饼,漫步于古代民居的建筑之间,聆听历史的回音,感受古往今来第一廉吏的浩然正气。我感觉真是不虚此行。

05

咱吕梁也有好地方,最后简单做个广告。

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园以于成龙耕读生活的故居和古代村落为文化旅游版块,形成了观光旅游、地方饮食、会议培训、国学讲座、研学游学、廉政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文旅区。

不仅个人和家庭可以来走走看看,尤其机关单位和企业、学校,也可以组织来观光旅游,进行团队建设,学习历史知识,追求清风正气。

关键是在这儿吃得好,住的好,能感受历史的文脉,让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这不是简单的山山水水能够给予的。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