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2023年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的首场活动“跨文化交流”主题论坛,在德阳市旌阳区红光印象C1会场举办。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
3月31日下午,2023年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的首场活动“跨文化交流”主题论坛,在德阳市旌阳区红光印象C1会场举办。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当前格局下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化进程显著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国家更应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
(资料图片)
多元声音,文明互鉴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在发言时提到,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ChatGPT、AI翻译、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都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往,语言壁垒是横亘在跨国交流中的难题,现在借助科技力量就可以实现较为畅通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技术手段的提升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例如,AIGC应用的伦理边界、科技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矛盾等问题。
张金庭认为,越是这样,越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多元声音更好地传播。
结构性失衡,是当前全球跨文化传播显著存在的问题。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肖连兵就表示,新兴国家面对的挑战在于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争夺。在冲突与矛盾不断激化的当下,西方发达国家媒体采用双重标准,言论不客观、信息不真实加剧了对于其他国家的污名化与敌意。
为此,肖连兵给新兴国家跨文化交流传播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建立新兴的共同新闻价值观;二是建立策划选题和共同话语机制;三是建立人员交流机制;四是建立信息互换机制;五是建立数字化平台;六是创办新兴国家媒体论坛。通过以上措施打破西方一言堂,积极为重塑国际话语体系与秩序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圆桌论坛环节,菲律宾亚典耀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梁广寒从传播学视角对跨文化传播主体、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她认为,跨文化传播首先需要了解主体,倾听不同的声音,明确传播的目标,以年轻人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双向沟通。
宏微兼济,求同存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跨文化交流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国家层面大而泛之的理论,也是由个体间的文化体验构成的。
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嘉宾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案例与理论讲述了不同文化下的碰撞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认为,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强调共同性,而非差异性。文明的特殊性是彼此沟通交流的基础,但在文明的共同性中蕴含着维系和平的力量,因此,文化之间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发展。
德国Böll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 0liver Radtke也强调,传播不是预设我对你错的立场,传播所需要的是倾听与尊重。
他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上,民间的话语权跟官方的话语权同样重要,非政府机构也可以发挥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也表示,跨文化交流需要创造多元化空间来表达交流,让彼此间的所思所想更加透明,从而加深各方的尊重和信任,增进各国间的友谊。
多维叙事,共促发展
跨文化交流是文明间碰撞,既要能够让更多人看到、看懂,促进理解交融,又要坚守自身的底蕴。
政治学者Samuel Huntington认为,文明是最大的“我们”。锚定具有共情的母题、寻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经验,能够打破异质文化的交流壁垒,提升国际传播的感召力。
纪录片导演范立欣认为,影像是个极佳的集体记忆载体,能够将文化传递出去。尽管国际传播格局充满挑战,但是依然有像《归途列车》这样跨越种族与国家,以人文叙事的方式让一个小小的中国农民工故事,走入了全世界的媒体的视野里。
民建广东省委信息委副主任、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鹤平提出,我们需要更多精品媒体产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产品的成长基因,进而让世界人民爱上中国文化。
(四川经济网记者 闫新宇)